極端天氣觀測逐漸轉化為預測
上海千實精密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資訊:截至今年7月,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19顆風云氣象衛星,其中7顆在軌運行。“風云家族”盤踞于天際,宛若天眼檢測這地球上的風云變化,收集全球氣候、氣象信息的同時,也解決了原本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在晨昏時段的衛星觀測資料存在空白的問題。
那么在浩瀚宇宙中忙碌的風云氣象衛星究竟有多強大呢?根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如今的“風云”觀測網每5分鐘便可以生成一張中國及周邊區域云圖,每1分鐘就可以生成一張指定區域云圖,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了90%,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可以做到提前40分鐘,甚至能夠實現對全球范圍臺風的預報。而且也側面反應了我國衛星氣象觀測技術的發展。
但即便如此,極端天氣的發生依據為世界各國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威脅。這也讓不少人開始疑惑,在衛星遙感如此成熟的今天,為什么應對極端天氣的預警,依舊無法做到準確監測呢?事實上這和技術本身有關。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人類不斷地將觀測衛星送上宇宙,其中自然也不乏具備精確監測能力的衛星。像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星風云四號B就具備分鐘級250米分辨率區域成像能力。
而在環境監測中,經常會使用多光譜遙感衛星。這種衛星是重要的觀測衛星,它可以通過地面不同反射光波段識別地面、山體、湖泊等,進而可以檢測湖泊面積變化,以及利用云層密度信息可以判斷降水量情況等。但問題也正是出在這里。這種監測技術所適用的范圍局限于災害發生后的感知階段,簡單地說只能做到早發現,但還做不到早預警的情況。
事實上,大部分極端災害都存在突發性,而且和多光譜遙感衛星一樣,現階段的衛星檢測只能做到氣象觀測、數據收集、數據加工以及分析整合,并不能從中提前推算出災害的發生,因此也無法實現極端天氣的預警。
那么有沒有辦法從衛星觀測轉化為衛星預測呢?其實是有可能的。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技術的發展,如今我們的生活中頻繁的出現一個詞——算法。而算法其實就是實現極端天氣預測的關鍵。災害天氣之間存在著一些共性,其中也包括了發生前的宏觀氣候變化,而目前收集這些信息并非難事,難點在于整合和快速做出計算。而如果我們能夠將云計算技術融合到衛星觀測中,讓衛星在獲得數據計算數據的同時,能夠準確地將計算結果分析出來,就有可能實現對極端天氣的預測。
不過,想要對海量遙感影像實現在軌處理,其中涉及到的難點其實非常多。例如如果準確地篩查數據,提前過濾掉無用的影像數據。但我國已經在嘗試這一方向了。
而送云計算上天,除了對于極端天氣預測有幫助外,更重要的是為太空科研的推進提供了技術積累。太空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有著豐富的擴展領域,因此這項技術的發展值得大家期待。